公益事业 > 公益活动
公益事业
 
 


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落实中办国办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及《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“十四五”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》,根据《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省性竞赛活动名单(2023-2025年)和全国性竞赛活动在我省备案通过名单的通知》(鲁教监管函〔2023〕7号),尼山世界儒学中心、中国孔子基金会举办首届山东省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赛,旨在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引领广大青少年亲近中华经典,增强文化自信,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,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。


一、组织单位

主办单位:尼山世界儒学中心

中国孔子基金会

承办单位:中国孔子网

北京友好传承文化基金会

支持单位: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

协办单位:山东省翻译协会

山东省演讲学会

二、大赛时间

2023年6月至2024年3月

三、参赛对象

全省中小学生均可参赛,按年龄设置组别:幼儿组(小班-大班)、小学低龄组(1-3年级)、小学高龄组(4-6年级)、初中组、高中组(含职高、中专等)。

注:幼儿组、小学组、初中组采用中文诵读,高中组(含职高、中专等)采用双语诵读或双语写作。

四、竞赛内容

(一)小学组至初中组竞赛内容

以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诗经》等儒家经典、古典文学作品为主,以中文进行诵读。鼓励学生以“讲故事”的方式,采用演讲、朗诵、吟诵、情景演绎等多种形式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
(二)高中组竞赛内容

分为诵读类和写作类两个类别:

可选用中英(英语)、中法(法语)、中俄(俄语)、中西(西班牙语)、中日(日语)、中德(德语)、中韩(韩语)七种双语进行诵读或写作。

诵读类作品:以儒家经典、古典文学作品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故事为内容,以双语形式诵读,采用演讲、吟诵、情景演绎等多种形式呈现。

写作类作品:内容以介绍圣人孔子,阐释儒家文化内涵,解读中华经典,畅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感悟为主,题目自拟,体裁不限。

五、赛程安排

竞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展开,分为初赛(市赛)和全省总决赛两个赛程,遴选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展示。

(一)报名及作品提交:

大赛设集体报名和个人报名双征集通道,报名时间自即日起至2023年12月30日。

1.集体报名:各市教育局、学校或相关社会机构组织学生集体参加,登录中国孔子网(chinakongzi.org)进入报名页面注册集体参赛账号,提交认证申请表,由大赛组委会审核通过后,即可统一提交参赛学生信息及作品。

2.个人报名:关注”尼山世界儒学中心“微信公众号,进入大赛专区,点击“我要报名”,进行注册并提交参赛作品。

(二)赛程安排

1.初赛:2023年6月至12月

大赛初赛阶段以地级市为单位自行组织初赛和评选,形式自定,选拔推荐入围省级决赛的参赛作品。原则上,每个地市每组推荐不超过本地市该组参赛总数的15%晋级决赛。

初赛结果查询:2024年1月31日。

2.总决赛:2024年1月至3月

根据入围决赛的参赛作品成绩排序,确定一等奖、二等奖、三等奖以及优秀奖。推荐总决赛一、二等奖作品进入“第三届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会”展演暨年度盛典。

(三)成果展示

通过展演、展览、电视节目等形式,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进行成果展示,构建线上儒家经典学习交流平台。

六、奖项设置

(一)学生奖项

初赛设立市级一、二、三等奖及优秀奖;初赛一、二等奖入围决赛,决赛设立省级一、二、三等奖及优秀奖,按内容和组别分别评审。

(二)教师奖项

对优秀辅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,设优秀辅导教师奖、优秀组织教师奖;对被遴选参与初审工作的教师颁发评审委员荣誉证书。

(三)集体奖项

根据开展情况、作品质量及宣传力度等情况综合评定,设最佳组织单位奖若干。

七、其他说明

(一)大赛坚持公益性、自愿参赛的原则,不收取报名费、评审费等任何费用。

(二)参赛作品版权归属主承办单位所有,组委会有权保留作品且在相关活动中使用(包括展出、宣传、出版、制作衍生品等),不另付稿酬;作者享有署名权。

(三)组委会将对获奖作品择优在大赛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推送,并择机编辑出版获奖作品选集。所有作品一经获奖即视为作者同意组委会有编辑发表、出版使用权,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或改编。

(四)作品须为作者原创、首发,严禁抄袭。投稿者对视频、文字和图片作品拥有完整的著作权,并保证不侵犯第三人的包括著作权、肖像权、名誉权、隐私权等在内的合法权益。

(五)本次大赛最终解释权归山东省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赛组委会所有,凡应征投稿即视为理解并接受本征稿通知的所有内容。未尽事宜另行通知。

八、联系方式

咨询电话:0531-58663969

E-mail: bjyhcc@126.com

 
 
 

 

 

Copyright © 2003-2024 北京友好传承文化基金会 版权所有
京公网安备110105009992号
京ICP备2023016056号-1
法律支持:北京市惠诚律师事务所